
临海市东湖

苍南县横阳支江畔骑行

丽水南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张一平 摄

嵊州市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
鱼虾成群、水鸟结伴,全民护水、水清岸绿,产业兴旺、游人如织……浙江的深秋里,一条条美丽河湖成为“大花园”流动的生态底色。
自2018年以来,浙江省以“全域化、高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完成美丽河湖建设472条,启动建设乐水小镇167个、水美乡村753个。一幅幅江南水乡画卷徐徐展开,一条条滨水绿色产业带日渐崛起,一张张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网不断编织……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浙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推动“浙”里河湖从“安全”“生态”“美丽”“富民”向“幸福”汇流。
安全为本 绿色为先
建设全域高质量美丽河湖
2019年8月,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嵊州。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滞纳洪水1500多万立方米,通过与北部沿山高排渠、新四明江、屠家埠和浦口2座排涝站等水利设施联动,让嵊州在这场狂风暴雨中安然无恙。
作为曹娥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湛头滞洪区·艇湖城市公园是提高嵊州城区防洪安全的重要工程。它依托原有的滞洪区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开挖库区,新建加固堤防、堵坝、水闸等设施,整治修复水环境,成为集水利、景观、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之园、城市之肺。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法宝”,而安全始终是底线要求。近年来,全省“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新增水库总库容4.8亿立方米、强排能力1689立方米每秒,新建加固干堤500余公里,中小流域治理4000余公里,河湖库塘清淤3.7亿立方米。各地还通过以路为堤、以山为岸、退田还湖、退堤还河、打通断头河等方法,拓展行洪空间。浙江近年年均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占GDP比重、受灾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均较“十二五”降低一半以上。
确保防洪安全,高标准建设美丽河湖,是浙江站在高质量发展节点上作出的关键选择,也是各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2018年起,浙江高位推动,美丽河湖建设连续两年入选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全省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制定实施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制定出台系列文件,建立完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全力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此外,坚持协同推进,水利部门和治水办(河长办)牵头抓总,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建设、文旅、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美丽河湖建设受到了各方面深度关注。
在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的故乡衢州市柯城区,一大一小两棵树生长在大俱源溪畔。大的那棵是泡桐树,是毛芦芦父亲为她种下的“嫁妆树”,小的那棵是自然生长的苦楝树。得知大俱源溪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时,她一度以为这两棵土生土长的树可能会因为河堤建设被移除。
“万万没想到,树竟然还在!我的树,我的泡桐树,我的‘嫁妆树’,竟然还在!”今年8月下旬,毛芦芦回到故乡,见到“失而复得”的两棵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当地美丽河湖建设中,不仅是这两棵树,大俱源溪畔的古树、名木,甚至是枣树,也大都保留了下来。柯城区水利局局长陈宏良道出个中缘由:“筑河堤时,我们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听取了村民的意见,最大限度保留了岸边这些树木,这样既能稳固岸坡,又能美化环境。”
衢州是浙江河湖治理的一个缩影。浙江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河湖治理已经从单一的防洪安全向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综合开发转变,把防洪排涝作为首要任务、生态修复作为重要举措、水岸同治作为根本之策,建成了一大批“会呼吸”的美丽河流,不断展现出“水网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黄金水岸风貌。
创新协调 汇聚合力
掀起全民护河治水热潮
衢州市水亭门因水而兴,却并没有随水运时代的落幕而衰落,如今它已成为衢州的重点历史文化街区。衢州河长制巡河积分奖励兑换点,就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区里。
关注“衢州治水”微信公众号,点击“公众护水”参与巡河领积分,换取“公众护水绿水币”,再兑换雨伞、肥皂等生活用品。对很多人来讲,日常走路参与巡河,就能换取生活用品,这“买卖”着实划算。
衢州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实现全民动员、全民护河、全民治水。”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下半年以来,浙江各地“公众护水绿水币”全面上线运行,3个月就吸引了60万人注册参与,是全省河长数的10倍。此外,“治水公约”实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全覆盖,一大批“蓝马甲”“河小二”“河小青”等民间组织开展护水行动,一系列举措掀起全民护水热潮。
将创新贯穿到发展的始终!回望浙江治水之路,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坚实地踏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湖州南浔区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20余亿元推进“百漾千河”建设;宁海县盘活水利资产约70亿元,组建水投公司,为水利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10月27日,青田县章村乡吴村通过抵押本村取得的浙江首本河道水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证书,顺利拿到首笔20万元“河权贷”。这是自2014年章村乡率先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利用“河权到户”来实施“包河到户、以河养河”之后的又一突破。
所谓“河权到户”,即乡镇政府颁发河道使用权证到所属村,村通过公开招标投标,把河道经营权承包给组织或个人,承包人经营河道获得收入,同时负责河道管护。章村乡乡长李剑鸣说:“三年来,章村源沿岸8个村累计获得承包收入48万元左右,其中吴村获得承包收入15.2万元。”
此次“河权贷”是以河道使用权、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用于河道生态修复、农田水利建设和村级共建项目等。这一创新举措,降低了政府监管成本,提高了河道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拓展了河道治理内容,调动了村民参与护河的积极性,实现了“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浙江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全民参与河湖管理和监督的亮点经验:宁波、衢州等地加强立法,进一步规范河湖管理;杭州、湖州探索河湖智慧建设,助力河湖高效管护;温州民间资金投入为治河护河管河增加新源泉……
在各地强势推进河湖监管工作下,全省河流和湖泊管理范围划界、水域调查等河湖管理基础工作基本完成,全面完成县级以上无违建河道创建工作,“四乱”问题动态清零。
融合发展 共享成果
开启美丽河湖建设新时代
春季樱花漫天,夏季绿荫蔽日,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玉琢银装。金华浦阳江畔,一季一景,赏心悦目。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的金华市浦江县同乐村党支部书记赵伟正说,美丽河湖建设,不仅带来了美丽,还带来了发展。“得益于浦阳江生态廊道的建成,今年,同乐村吸引了两三万游客观光旅游,新增了六七十万元的旅游收入”。
2013年,浦江县打响了浙江“五水共治”第一枪。通过一系列的治水措施,曾经的“牛奶湖”迎来了水清岸绿的好风光,金狮湖、翠湖、通济湖已成为浦江县的三颗璀璨明珠,美丽茜溪风景线、水墨前吴山水线等7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吸引了众多游客,浦阳江更是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伴随着尽收眼底的美丽、居住河畔的安全、嬉戏其中的欢乐、因水而兴的富庶……生活在美丽河湖畔的人们最能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秋收时节,金黄色的农田里,村民驾驶收割机忙碌着。不远处,曹村港河静静流淌,几只白鹭从河面上掠过。
如此美景,得益于一场与“水”有关的整治。近年来,曹村以全域景观化建设为抓手,拓宽曹村港新老河河道宽度,开展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清障等工作,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实现了“涝区”向“粮区”、“粮区”向“景区”的美丽蝶变,万亩农田成为浙南最大的连片粮食生产功能区,村庄成为集农事体验、民宿、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今年,曹村粮食产量达589.6万公斤,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围绕“安全、生态、美丽、富民”治理目标,浙江把美丽河湖建设融入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把河湖资源转化为城乡发展、农民致富的经济优势,推动绿色产业“拥河”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快速通道。
美丽河湖畔的条条产业经济带,成为新发展理念中“共享”最好的注解。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庙源溪通过全流域系统治理,沿河绿色产业大规模发展,流域经济提档升级,农民纯收入增长10%以上;诸暨市黄檀溪畔发展农家乐约50家,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户收益约5000万元。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先后实施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等,累计建成美丽廊道4.7万公里、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滨水公园2000余处,美丽河湖已经成为浙江大花园的标志和底色。
不久前,浙江首个县级“幸福河”规划《建德市全域“幸福河”建设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总投资542亿元,以新安江、兰江和富春江等河网水系为纽带,以文化为脉络,通过绿道筑网、水系串联、空间营造、文化重塑、产业融合等设计策略,全面提升河流生态环境品质。规划翻开了建德美丽河湖建设的新篇章,也开启了浙江幸福河湖建设的新时代。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浙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